浮動スケッチ。漂浮素描

可以說是喜愛文字,但時時又對他們感到厭煩的矛盾情緒,喜歡靈感乍現的霎那,喜歡不斷變動的場域,所以沉浸於閱讀。

恐懼,因為我們無從知曉。—《三人》/Sarah Lotz (The Three,2014)

Posted by MiTsu on 0 0

jpeg_201409270025483af.jpg

到後來,是恐懼讓人裹足不前。—千代子


最近,我發現人的本性過了幾十年來並未改變,有趣新鮮的事物總能吸引人的好奇心,甚至因為科技帶動媒介發展,人越急著求新求快,需要更豐富的資訊才能滿足人的胃口。這些事物最大的共同點是「我們從未見過」,像是神秘的深海生物、古代王國的文化等等,有誰能斬釘截鐵回絕一窺奧秘的機會呢?而這些未知所帶給我們的情緒常常是很兩極的,像是魔術與驚悚這兩者。《頂尖對決》裡揭露魔術表演背後的殘酷手法,但不知情的人們是快樂的,像是魔術師哭著說出:「世界很簡單、很悲慘,一點也不令人驚嘆,但如果我能騙倒他們,即使只有一秒鐘,就能讓他們驚嘆。」;而驚悚則是對我們未知力量引發現象的恐懼,這些未知在生活中操縱我們,讓我們又愛又怕。

從「未知」這個角度切入來看《三人》這本小說,它其實真正的目的並非專注在煽情的驚悚本身,否則作者可以選擇更少視角,更煽情的方式來推動這個故事的恐怖感,而不是以多又長的紀實文本來呈現故事。一開始我讀《三人》的時候的確是對背後超自然力量的真相有所期待,但後來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作者將這個墜機事件以《從墜機到陰謀》這本書的內容來呈現,裡面有來自訪談、網站等等你所有想到的第二手資料,這四地的墜機事件的相關人士,在不同文本中互相影響,讓墜機事件持續延燒。

血與淚的重量—《血歌首部曲:黯影之子(上)》/Anthony Ryan(Raven's Shadow #1,2011)

Posted by MiTsu on 2 0

2018730429709-01_20140922000402a56.jpg

他們一同大笑了很長一段時間。痛苦消褪,被徹底忘記。他們只是不停地笑著,卻絕口不提他們笑得有多疼。


英雄並非一出生就註定成為英雄,當他們成為人們口中傳唱的歌謠中一部分之前,他們都只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而已。電影哈比人中當矮人遠征隊從食人怪洞穴裡撿到精靈寶劍時,他們說寶劍是因它們所參與過的戰役而得名,而同樣地英雄也因他們的事蹟為人讚揚。但是這些事蹟背後的傷與痛只有他自己知道,故事總是從一個一無所知的男孩角度開始說起……。

奇幻英雄史詩故事中最吸引我的元素是「成長」,所以故事最初始的篇幅總是我最喜歡的部份,像是《地海巫師》裡格得了解自己的力量與擁抱黑影,《風之名2》中大學院精彩豐富的學院生活,讓我們得以知道他們如何從平凡角色,轉身一變為英雄,透過他們的眼我們看到更深沈的過去,背負苦痛與黑暗,得到的一切都是需要代價來換。從目前《血歌首部曲:黯影之子(上)》的部分來看,這是瓦林充滿血的第六軍團成長史,因此說是「血」歌一點都不誇張,從12歲到15歲讓我們看到何謂戰士的魔鬼訓練。除了戰鬥技巧以外,更令人注目的是瓦林與坎尼斯的堅定友情,還有同組兄弟直率充滿肢體衝突的互動方式(?),讓我想到《戰爭遊戲》裡他們磨練安德的領導才能,因為只有個人的才能無法贏得戰爭,需要凝聚互補的才能與力量,要如何化衝突為友誼更是重要的一課。

不要再靠過來……—《赫眼》/三津田信三(赫眼,2009)

Posted by MiTsu on 0 0

(因為怕這訪客一看到封面就按X跳出,封面先放在繼續閱讀後噢,她沒有不見喔嘿嘿。)

不過我後來開始隱約理解到,有些怪事是不能以文字的形式留下的,這世上有一些拒絕被記錄下來的存在。


因為是三津田信三,所以這是非常日本味的恐怖小說。雖然本人十分膽小,但從過往的經驗中隱約可以辨識出歐美和日系的恐怖小說的區別。歐美小說帶給人的是血腥具有強烈畫面感的殘暴(如小異出版系列),那揮之不散的畫面讓我感到極度不舒服;日系小說不同的是營造出充滿惡意感的氛圍,經典鬼水怪談那疑點重重到底是幻想還是真實?作者不一定要讓鬼怪現身也能讓你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中心驚膽戰。一收到《赫眼》就像收到密函般讓我忍不住想翻開來看,可是每晚回來必須面對窗外黑暗,為避免睡前疑神疑鬼還是強忍住了。所以奉勸和我一樣膽小的人,挑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找間窗明几淨的店來讀這本書(切記別在房間讀),還有沒事別把封面朝外擺放(別小看插圖的魅力啊),啊不過後來我發現裡面有篇《咖啡廳的客人》,別說我沒告訴你噢。

她所深愛的大阪—《小氣鬼》/山崎豐子(しぶちん,1959)

Posted by MiTsu on 0 0

小氣鬼_單封s

大阪的文化傳統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創造出這些語言,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這種「很奇妙的、圓滑的心」的複雜。—評論家山本健吉


山崎奶奶已經離開我們一年了,她留下豐富的作品供我們繼續緬懷,懷念她敏銳針貶社會議題的筆,還有她記憶裡的大阪。雖然山崎峰子最著名的是大部頭的巨作,但這幾年我閱讀偏向她早期充滿大阪風情的《少爺》和這本《小氣鬼》,從這些小品裡看見了她亦褒亦貶地描述船場的文化和人物們。我認為這兩本很適合搭配閱讀的套餐,《少爺》是豐盛飽足的定食,帶你看船場少爺金錢與女人兼得的大半輩子,那《小氣鬼》就是精緻不膩口的甜點,活靈活現的人物描繪讓你一掃船場變遷的鬱結心情。

櫻花開不開?—《高校入試》/湊かなえ(高校入試,2013)

Posted by MiTsu on 0 0

imgap.jpg

我們甚至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作為交換,我們必須守護代替我們承受懲罰的人的想法。想追求變革的心態很重要,不過必須審慎思考做法,也要有負責任的決心。



升學考試是到人生必經的關卡,或說這是人接受規範試圖獲得社會肯定的方式之一,無論如何只要學校在大眾眼裡有優劣之分,就會有競爭。日本的升學壓力比台灣還要沈重,如果平常有接觸日劇的話,會發現學生必須到未來想進的學校報考,然後學校會各自公佈放榜名單。有人說學校是個社會縮影,為何高中總是最常成為故事場景的地點呢?我想因為這是段被束縛在校園裡時間最長、也即將迎向大學自由生活的倒數階段吧,所有的瘋狂、迷惘、青春都在這裡揮灑。

恩田陸曾在《第六個小夜子》給予學校一個寒意十足的描述:「學校是裝人的容器」,教室裡規格一致的桌椅好像等著將學生填充進去似的,那老師呢?雖然在《高校入試》也有學生角色的戲份,但主要劇情仍放在老師們內心的描寫。《高校入試》最初由湊佳苗擔任腳本撰寫的2012秋季日劇,隔年小說才出版,因此小說裡也忠實呈現日劇裡所描繪出眾人對橘一高的名校情結,兩者的氛圍極為相似。小說是輪流以老師們的視角接力敘事,和之前湊佳苗常用的寫法稍有不同,這次的個人視角沒有延續到一章,而是每個章節裡都會有5-6人的說法。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茫然,後來才發現每個視角都是老師在網路留言版上的句子,所以你就可以想像只看留言可以是PPT版上的推文,可是看下面一段的內心獨白你才真正了解了這個角色留言時的真正想法,或許他不是這樣想而是別有目的?

這是場愛情戰爭—《菁英》(傳奇系列2)/Marie Lu (Prodigy,2013)

Posted by MiTsu on 0 0

51ojkfrg7E.jpg

「只要花上一整個世代的洗腦教育,每個人都會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就算被揭露,也都當做不存在。」—楓


漫步在洛杉磯The Last Bookstore時,發現極少能看到認識的作家,加上不習慣原文書作家和書名並列又橫寫側躺的書背,非常難找書只能四處看看。到YA區時不少認識的作家映入眼簾,而一套完整書盒的《傳奇三部曲就擺在顯眼的書櫃上,目光往左邊一掃他的鄰居是《飢餓遊戲》。說了這麼一串前提是想要提醒大家這系列是Young Adult(YA)小說,而且這也顯示出現在反烏托邦YA當道,依稀記得下面的書櫃裡還有一本最近電影上映的《記憶傳授人》(The Giver),YA在科幻/奇幻翻譯文學占了蠻大部分。我並不是覺得YA不好,畢竟在這一區有很多我童年難忘的經典作品,但隨著年紀漸長對於青少年主角們的心理的融入程度便會稍微低了點,所以先在這裡聲明一下它的屬性。

該当の記事は見つかりませんでした。